html模版走進南京市公安局刑偵局——鐵血背後,有智慧和柔情
為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,近日新華日報社黨委與南京市公安局黨委組織開展瞭“警營一日”記者駐點調研活動。由新華日報社旗下各媒體記者組成七個小組,深入南京公安基層單位,近距離觀察、零距離體驗人民警察的工作狀態,感受人民警察忠於職守、為民奉獻的崇高精神。今天起,本報推出體驗式系列報道《駐點記者“警營一日”》。

刑警的工作是鐵血的,與犯罪分子作鬥爭,保一方平安,代表著剛強、力量與正義;每一位刑警又都是柔情的,他們心中有愛,眼中有情,“那一瞬鐵血背後的柔情”讓人感動!

——南京市公安局刑偵局負責人

3年多來命案全破,絕大多數48小時內“拿下”;利用DNA、痕跡比對等新技術,連續突破多起10年以上積案;全省首建反詐騙中心,成功止付電信被騙款3000萬元……這些數據裡,凝結著南京刑警的血水與汗水。

“快”破大電動按摩床案:

3年命案全破有秘訣

6月8日下午兩點半,面對記者的來訪,南京市公安局刑偵局局長孫育海拉開窗戶,指著樓下小院說:“我們局人不少,院子不大。但你看,這會兒車位還空著呢!這就是我們刑警工零重力電動床作的常態:打擊犯罪,隨時出擊,都出去辦案瞭!”

南京市公安局刑偵局二大隊副大隊長彭軍一見面就連聲道歉“來晚瞭”,為瞭前一晚剛剛發生的命案,他和同事一直忙到凌晨4點半。“這是傢常便飯瞭。”聊起案子,彭軍的臉上綻放出自信的光芒,“打擊犯罪,既是技術活,也是體力活。鬥志、鬥勇,拼科技、拼團隊協作,都不可或缺!”

多年實戰中,南京刑警摸索出一套“1+X”多警種協同辦案機制:“1”就是刑偵,“X”包括線索分析、研判等。警情一來,刑偵牽頭,多警種出動,協同合力作戰。去年8月7日中午,南京市雨花臺區發生一起故意傷害案。初某持刀將兩名同事砍成重傷後潛逃,並揚言要再次行兇。彭軍告訴記者,他們充分發揮瞭“1+X”多警種協同作戰的威力,鎖定嫌疑人行蹤,不分晝夜蹲守,18天裡輾轉安徽、湖北、湖南、貴州、雲南等省萬裡追擊,最終在馬鞍山將嫌疑人抓獲。

面對成績,孫育海這位南京刑警的“掌門人”平淡地說:“群眾看公安,首先看破案。刑偵是打擊犯罪的‘拳頭’與‘尖刀’。在刑警眼中,‘破案’就是最大的使命!”

“多”破電動床補助小案:

“爸爸去哪兒瞭”

在南京市公安局反詐騙中心簡陋而狹長的走廊裡,一組主題為“爸爸去哪兒瞭”的親子照吸引瞭記者的目光。

負責偵辦通訊網絡詐騙案件的刑警索鳴亮告訴記者,為奔赴各地追捕嫌疑人,隊中年輕的“80後”爸爸們經常出差,6名主力一年累計出差952天。出差最多的褚宏偉一年有200多天“撲”在外地,從女兒出生到1歲,幾乎就沒怎麼陪伴過孩子。有一次,教導員送出差歸來的小褚回傢,女兒竟然喊教導員“爸爸”。看到隻認警服不識爸爸的女兒,小褚再也忍不住熱淚。

多破小案,服務民生。其實,小案不小。近年來,接觸性暴力案件下降、非接觸式侵財案件上升,南京刑警積極轉變職能,加強對民生類小案的打擊力度。其中,與通訊網絡詐騙犯罪的鬥智鬥勇精彩而驚險。

2016年5月,南京市公安局在全省率先成立反詐騙中心,專門查控通訊網絡詐騙犯罪。中心接警止付組的小史告訴記者,他的工作就是“和騙子搶時間”,目標是爭搶“黃金10分鐘”——錢款打入賬號後,一般隻要10分鐘對方就能取現。接警後,他們幾分鐘內就能完成一系列操作,把被騙子吞入口中的錢款奪回來。小史一邊翻看記錄一邊告訴記者,每天接到報案電話100起左右,受害人隻要第一時間報警,凍結被騙資金的可能性很大。

“這是比智力、比技術、比耐性的博弈。”南京市公安局刑偵局八大隊大隊長吳強介紹,自反詐騙中心成立以來,已成功止付贓款3000萬元,去年南京實現瞭通訊網絡詐騙犯罪立案數的首次下降。去年年底,他們還圓滿完成首次跨國押解任務,包機押回嫌疑人63名,逮捕61名,為全國打擊此類犯罪提供瞭“南京范本”。

多破小案還體現在對街面扒竊案件的打擊上。2015年,南京市公安局刑偵局專門成立反扒大隊,集中破獲瞭一批系列性、職業性扒竊案件,摧毀瞭一批“盜收銷”一條龍犯罪團夥。身邊一個又一個小案告破,讓市民體會到瞭實實在在的安全感。

“技”破積案:

隱匿10多年兇手終落法網

戴著眼鏡、盤起頭發、淡抹口紅,透著知性、溫柔氣質,南京市公安局刑偵局刑事科學技術研究所DNA室副主任馮燕,是位能讓物證“說話”的刑技專傢。正是在新技術、新手段、新機制的助力下,近年來南京刑警先後破獲命案積案10多起,其中包含多起20年以上的命案積案,僅今年以來就突破瞭3起命案積案。

1999年春節期間,南京的兩個郊縣分別發現女屍。刑偵部門偵查多時,案件一直沒有進展,死者和兇手的身份都不得而知。這成為當年曾參與辦案的馮燕心中難解的結。2015年,她運用新技術對當年的現場痕跡物證進行再次檢驗、比對,最終鎖定瞭兇手。2016年3月,南京市刑偵局專程前往公安部“打拐辦”,協調開展身源查證,並開創性地對央視《等著我》尋親欄目後臺登記的近20萬失蹤人員數據信息開展檢索,終於成功明確瞭兩名死者的身份,為偵破這起17年的積案畫上句號。

南京市公安局刑偵局黨委委員、刑事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黃偉向記者介紹,該所取得瞭《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證書》,成為全國首批、江蘇唯一通過國傢級資質認定的刑事技術機構。在黃偉的引領下,記者目睹瞭法醫、痕跡、理化、文件等各類刑事鑒定,其中的聲紋檢驗記者聞所未聞。檢驗室裡,許煒煒警官正在將取樣的“現場聲音”與受審的嫌疑人聲音進行比對。據他介紹,此類比對目前已成功運用在報假警、恐嚇詐騙等“隻聞其聲不見其人”的案件偵破中。根據對聲音的研判,能分析出嫌疑人的傢鄉、職業、年齡等重要信息。據悉,南京警方正在建立一個聲紋數據庫,力爭在日後的破案中派上大用場。

“準”破難案:

讓“硬扛”的嫌疑人開口

如果說,抓獲嫌疑人是攻克刑案的前半場,那麼,預審則是不可或缺的後半場。陳勇,南京市公安局刑偵局辦案指導大隊教導員,公安部預審辦案人才庫成員。這位刑偵老兵,見證瞭20多年來南京刑警預審執法能力的提升。

“如果嫌疑人就是硬扛,怎麼讓他開口呢?”面對記者的提問,陳勇沒有給出教科書式的答案。“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,與他們打交道,要對癥下藥。”

“比如,對方是文化人,預審員應多註重說話品位、層次,以贏得更多的認同感;對方讀書不多,你如果過於書生氣、文縐縐,效果就南轅北轍。你得用嫌疑人熟悉、習慣的話語體系來應對。”他說,關鍵是要充分研究嫌疑人的性格特征、傢庭背景、文化層次、成長環境,在法律框架內為嫌疑人盡可能地提供情感慰藉、政策疏導、法律幫助、人性化安排,促成嫌疑人最終做出尊重法律、相信法律的正確選擇。

南京市公安局刑偵局政委宋敏介紹,南京刑偵榮獲命案卷宗評比全國第一的佳績,這是對全市刑警執法能力、規范化辦案的最好褒獎。目前,該局有8人被公安部評聘為專傢能手,5人入選全國刑事技術青年人才庫,14人被省公安廳評為專傢組成員,高層次、居家電動床專業化的隊伍建設為南京刑偵事業提供瞭有力支撐。

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 潘青松王夢然 王詩宇通訊員 寧公宣



桃園電動床

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

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


arrow
arrow

    xwv322p1w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